紀錄片導演訪談計畫 - 柯金源 訪談初稿 訪談者:賴以博
1. 請柯導演簡單自我介紹。(為何會到財訊當攝影?) 2. 對導演而言,紀錄片與劇情片的定義為何? 3. 請問導演的工作模式為何?如何尋找題材?和被攝者之間的關係為何?與後製導演如何分工? 4. 請問柯導演如何看待社會環境運動與紀錄報導者之間的關係? 5. 導演曾經在【環境紀錄工作隨筆】提過「經過時間與經驗的累積,再度對於汲汲營營的表現方式產生質疑,尤其是在苦難的土地上,尋找感動元素的行徑,更深深的衝撞自己的道德尺度。…既然,環境紀錄工作有其使命與困難度,哪麼;是否應該先達成初衷,不要沉溺於表現思維,走一條最純粹的紀錄、傳達、向上提升的社會運動路線」,是否可以請導演說明表現方式如何衝擊自身的道德尺度?對於紀錄工作的困難度與表現手法之間的拉扯再進一步的說明?能否用自己過去的片子來舉例。 6. 在獼猴列傳當中,對於台南 7. 網路有文章說「公共電視確實是台灣資源最豐的紀錄片攝製廠,只是往往在批判性紀錄片的結局上,卻常採取一種逃避、退縮的封閉式做法」,並提到《天大地大》的片尾也有這樣的現象,請問你的看法如何。 8. 許多生態影片的鏡頭都非常難得可貴,甚至為了要拍到某些鏡頭,或多或少會對生物本身有一定程度的干擾。請問柯導演對於生態紀錄片創作者之間是否能夠共享或交流這些生態影片的片段,有什麼看法? 9. 柯導演從1998年進入公共電視製作節目至今,在公共電視之下的紀錄片創作環境有什麼優缺點? 10. 柯導演對於國外discovery或是NGC的製作環境與節目呈現的方式有什麼看法? 11. 聽說柯導演有個創立傳播平台的計畫,類似於亞洲的discovery,請問這個構想是如何浮現的?而這個傳播平台執行的可能性為何?有什麼限制? 12. 請柯導演對於台灣生態紀錄片的創作環境,先舉例個體(體制內或是獨立製作)來分析說明整體概況,再從政策面的角度提出您的看法。 13. 導演喜歡哪些生態紀錄片?這些紀錄片是否有影響導演的想法或表現風格? 14. 就導演本身而言,自然對你有什麼樣的意義?影像對你又有什麼意義? 15. 對於目前紀錄片工作者的勞動條件有什麼看法? 16. 能否給年輕的(生態)紀錄片工作者一些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