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Passion,1982):電影vs.錄像vs.繪畫 1. 思考艾森斯坦留下的遺產 2. 重新思考電影作為藝術,以及繪畫如何在影像中再現 3. 當代創作課題:如何使影像重回可以追溯的歷史、藝術源頭 4. 若源頭無法追溯,怎麼辦? 5. 繪畫的引用/重構: (1) 德拉克洛瓦的裸女像 (2) 哥雅畫作《1808年5月3日(槍決)》 A. 呈現人的對峙、握拳 B. 置入德拉克洛瓦畫中的中產階級女性 C. 以繪畫的迂迴方式尋找源頭:艾森斯坦 (A) 連結電影藝術性的源頭至繪畫 (B) 透過繪畫的重構過程,重新回溯艾森斯坦:思考革命、電影的意義 (C) 姿態的對立:握拳vs.槍決、勞工vs. 軍人、反動分子vs. 中產階級 (3) 尋找失落的光:林布蘭《夜巡》 A. 片中的導演找不到合適的光 B. 缺乏可以重現這些繪畫的光 C. 找回艾森斯坦失落的視覺遺產,卻無法如願 →1972年《一切安好》:無法重現艾森斯坦的角度 (4) 討論電影的缺乏與困境 6. Passion另一層意義—受難:回歸默片、初始電影 (1) 初始電影:單一鏡頭、沒有剪接、劇場式影像 (2) 影像訴說神話:電影能夠再現神話的故事 (3) 思考電影作為藝術的源頭:繪畫、默片或艾森斯坦 (4) 對抗的主題:工人vs.老闆 (5) 體現「工作」的意義 7. 「工作」的概念/權力的關係:工廠vs.片廠 8. 錄像的運用: (1) 前承《人人為己》後啟《電影史》 (2) 拍攝製作藍圖 A. 並非拍攝過程的呈現,而是以創作者的身分轉換為評論者重新思考影像 B. 《電影史》的雛形=>影像作為影像的批判者=>影像的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