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70年代的激進→1980年代趨於緩和 2. 背景: (1) 電影逐漸蕭條 (2) 大師逐一凋零:希區考克、楚浮 (3) 危機: A. 色情電影 B. 高度消費主義 C. 電影的用途? 3. 《一切安好》 (1) 向艾森斯坦致敬:重拍《波坦金戰艦》水手死去的一幕 (2) 過去的影像無法回復:默片的、艾森斯坦當年的角度、燈光、力道… 4. 《人人為己》Sauve qui peut (la vie):錄像vs.電影 (1) 媒材:錄像拍攝轉成35厘米放映 (2) 錄像: A. 改造電影的呈現行為與過程 B. 讓流動的影像產生斷裂 (3) 性/色情: A. 70年代末色情電影泛濫 B. 課題:作為創作者如何呈現情慾? C. 情慾降至最低、削減 D. 電影工業的隱喻:電影工業的影像生產變成如同賣淫的行為,聲音、影像、文字的連續性目的在取悅觀眾 E. 思考色情影像泛濫之下的影像功能性 (4) 片名:Sauve qui peut (la vie) (la vie):生命 Sauve:拯救 →能夠拯救生命:戳破電影的神話 A. 電影工業的賣淫行為 B. 透過電影連續性、斷裂的影像,打破電影作為生活、生命的再現的可能 (5) 用錄像看電影:透過錄像看電影如何運動 A. 使電影看到自己:停格、連續 B. 母題:溝通性 (A) 男與女的溝通性:相遇、背叛、誤解、死亡(1963年起) (B) 1979年後:以錄像的生產技術、修辭,使這種溝通性不再可能,無法再利用電影的連續性鏡頭講述男女的生活,而以斷裂性的技術呈現男女彼此想要擁抱對方,卻也不可能,一種無法觸碰身體的失落 C. 以影像本身談影像: (A) 錄像到底片 (B) 運動感的斷裂與連續: 連結一百年前的馬黑與六○年代的高達的溝通性問題:戳破男女間的圓滿與和諧 (6) 生命Sauve:反諷性 無法完成的、斷裂的運動 (7) 錄像的本質 A. 戳破古典電影以來,電影作為生活的再現 B. 以錄像表現的是死亡而非生命 (8) 延伸影片:溫德斯Wim Wenders《水上迴光》Lightning Over Water (1980) A. 電影與錄像的交錯vs.生命與死亡的交錯 B. 電影如果是生命的呈現,錄像則是其衝突的所在 C. 生命的不同面向:底片與錄像的混合材質使用 |